
10月28日下午,在李政道圖書館舉行了“學長說”活動;顒又鬓k方邀請了往屆參加“明小”活動的學長學姐分享各自的經(jīng)歷。
張維加學長分享其經(jīng)歷
交流會上,各位學長學姐分享的豐富多彩的經(jīng)歷、感悟,令臺下的同學們深受啟發(fā),整個活動時不時響起熱烈的掌聲。
學長學姐分享經(jīng)歷
會后我們對其中一位學長——張鵬浩,作了深入的采訪。希望這次采訪能使同學們有所啟發(fā)。
以下采訪中采訪者為壽佳瀛,受訪者為張鵬浩,分別用Q與A來指代。
Q:首先非常感謝您參與這個活動。我想問一下,您是08屆那一年參加了“明天小小科學家”這個活動。那么08年那次活動與現(xiàn)在比較,有什么讓您覺得比較耳目一新的變化嗎?或者是有什么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流傳下來?
A:我覺得其實整體上活動的形式?jīng)]有變化太多,相比之下以前可能稍微節(jié)儉了一點(笑)。其實我也是今天剛到,感覺主要的變化“明小交流會”這部分,在我們那時候是沒有這個環(huán)節(jié)的。
Q:沒有嗎?
A:對,我們那會兒相對而言參加的人少一點。我覺得這個活動最重要的有三塊內容,答辯、筆試和綜合素質測評,其中還有一些各種各樣性質的(活動),比如參觀實驗室之類的活動。我覺得答辯和綜合素質測評是能夠讓學生真正第一手接觸到專家。這些活動都有保留,而且質量都很過硬,我覺得這應該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傳統(tǒng)。
Q:那么您當初是處于什么理由參加明小這個活動?
A:當時的情況挺有意思。其實是我那一年有個項目截得比較晚,老師就過來拿了一個表給我,說現(xiàn)在有一個比賽,你報名參加一下吧,然后就開始準備材料了。當時就是知道“明小”這個活動是離專家(特別近)……因為之前知道會有專家過來評議,會忙幾天。大概就是這么來的。“明小”是我參加的第一個和科技有關的項目,之前也沒有任何經(jīng)驗。
Q:您下午在做分享報告的時候,說在“明小”的收獲之一是“朋友”,那您能不能具體談一談您是否在“明小”結識過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A:很多啊,那會兒無論是北京的還是外面的,朋友都很多,包括里面有好幾個后來都是在一個學校的,包括一個院的都有了。我是在我拿到一等獎之后才知道有保送這個概念的,之前一直處在一個玩兒的心態(tài)在參加這個活動,所以可能也有一個心態(tài)的關系吧,當時和周圍人相處得都挺愉快。
Q:我了解過,您其實是收獲了非常多榮譽,相比之下的話在“明小”得到的這個(獎項)可能對您來說是一個比較早期的獎項了。那么您覺得這樣一個獎項和其他的榮譽有什么區(qū)別?
A:其實我覺得是并行的吧。因為都是差不多的項目,做了一些改進之后再用在其他的比賽上。我覺得“明小”相對于其他的一些科創(chuàng)比賽比如科學創(chuàng)新大賽,它們的區(qū)別可能在于是我們是拿著項目去,而“明小”這邊是考察“人”,它所有的環(huán)節(jié)當中只有一個項目答辯的流程是針對項目的,而且在這個項目中你因為有一個答辯的過程,他們的工作就是看你的一個反應和對科研的理解。后面的筆試和綜合素質測評就完全是考察你這個人了。我覺得這個是主要的區(qū)別。
Q:您對今天參與了“明天小小科學家”活動的高中生有什么建議?
A:我覺得,這兩天好好享受這個比賽的經(jīng)歷,不要想太多,包括比如明天頒獎典禮能不能獲獎之類的那些東西,然后在你經(jīng)歷過這個之后就把它作為一種自己的財富,然后重新吧行沉淀下來,然后適應到新的學習中,把它當作一種新的起點,無論是你現(xiàn)在高三也好還是說進入大學也好,這一部分的經(jīng)歷會成為你寶貴的財富,你以后會慢慢的、一次一次挖掘出它更多的價值。但是不要把它作為自己的一個資本,把心態(tài)放平。
Q:最后請您用一句話概括一下“明小”給您帶來的影響。
A:如果不是“明小”,我可能不會那么清楚地知道我現(xiàn)在要走的路。
Q:非常感謝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