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6日,桂林市科協(xié)聯(lián)合永?h教育局在永福中學、永福縣向陽小學共同舉辦“快樂開學科普課堂”活動。通過四大特色科普項目,為2300多名中小學生開啟了一場沉浸式的科學探索之旅,彰顯了科學普及在激發(fā)青少年創(chuàng)新思維、培育科學精神中的重要作用。


活動當天,創(chuàng)坊科教創(chuàng)始人田若平團隊帶來的“我創(chuàng)造我快樂”大型互動物理實驗展演精彩紛呈。舞臺上,聲光特效交相輝映,營造出神秘奇妙的氛圍。團隊巧妙借助這些特效,將流體動力學、電磁感應等抽象概念,融入一個個趣味實驗。其中,“馬德堡半球”實驗里,學生們親手操作,感受碗在氣壓下奇妙“站立”。“怒發(fā)沖冠”環(huán)節(jié),志愿者在并未接觸到任何東西的前提下,頭發(fā)豎起令人驚奇。“千人震”時,學生們在微弱電磁振動中,體驗到奇妙電磁力量。學生們在趣味操作中領略科學魅力,點燃他們的探索熱情。

桂林理工大學地質博物館副館長陳宏毅教授向學生們介紹了太陽系中隕石的基本概念、種類、來源以及認識與鑒定等。他還熱情地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多次參與隕石搜尋和研究的經歷,并展示了多塊珍貴的隕石樣本,揭開了太陽系隕石的神秘面紗,讓同學們近距離接觸到了這些來自太空的“信使”。活動結束后,陳宏毅教授還為學校送上了他主編的《行星地球》科普叢書,作為學生們“開學禮”。

桂林市科協(xié)組織的科普大篷車進校園”活動帶來30余件互動展具,通過“地震模擬”“氣象觀測等主題展區(qū),引導學生直觀理解自然災害防御知識。

與此同時,桂林植物園、市氣象局的志愿者團隊開展“科學小課堂”,通過標本辨識、氣象觀測實操等活動,將課堂延伸至自然與社會場景。這種"學校+基地+社會"的多維聯(lián)動模式,有效拓展了科普教育的覆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