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時代,青少年科普工作的機遇與挑戰(zhàn)
2020突如其來的一場新冠疫情打亂了原有的生活節(jié)奏,給我們的學習、工作按下了暫停鍵。經過近半年的封閉療傷,所有人都渴望回歸原來熟悉的生活狀態(tài),包括青少年科普工作,我們依然希望像往年一樣,深入發(fā)動、廣泛組織,讓更多學生參與進來,既轟轟烈烈又熱熱鬧鬧,看著好看,效果也很好。
但是現(xiàn)實總不如理想中那么美好,近一個月來疫情的反復,個別小區(qū)再次封閉等等,這讓我深刻的意識到我們進入了后疫情時代。
一、正視后疫情時代
所謂后疫情時代,并不是我們原來想象的疫情完全消失,一切恢復如前的狀況,而是疫情時起時伏,隨時都可能小規(guī)模爆發(fā),從外國外地回流以及季節(jié)性的發(fā)作,而且遷延較長時間,對各方面產生深遠影響的時代。
常規(guī)的青少年工作已經無法用原有的模式去完成,無法召開大型動員培訓會議,不能安排參觀考察。所有可能涉及到人員聚集的情形都要避免,一切活動都要在保證滿足防疫要求的條件下展開,活動的規(guī)模、人數、形式都到了限制。
因此,很多人都在疑惑中觀望,不知道該如何去開展工作。
二、丟掉幻想迎接挑戰(zhàn)
據人民資訊報道,世衛(wèi)組織給出最新預測,新冠疫情很可能要在2022年才會結束。
我們不能停下所有工作靜待疫情過去,必須走出多年經驗形成的模式,從以往熟悉的狀態(tài)中走出來,工作方式要有徹底的改變,這對我們大家都是新的挑戰(zhàn)。
要努力到“堅定信念,守住‘不變’”、“夯實基礎,迅速應‘變’”“立足云端,引領萬‘變’”。
用好科普中國、國家衛(wèi)健委發(fā)布的權威科普資料,制作宣傳掛圖和電子資源包,利用科普畫廊、電子屏等開展新冠肺炎科普宣傳。

按照線上線下相結合、動態(tài)與靜態(tài)相結合、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相結合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利用好微信、微博、QQ等工具,宣傳科普知識,展開調研活動,傳播科學理念,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到達普及防疫知識,建設心理防御機制的效果。
安慶科技館在2020“六一”期間開展“我家的防疫故事”征文活動,既避免了群體性聚集,也有很好的社會效果。共收到參賽作品350篇,涵蓋安慶市各區(qū)縣中小學。評委專家組認真審閱、討論、篩選,結合“科學”、“防疫”、“真實”等主題要求,評選出獲獎作品165篇。
在十一期間,結合2020年全國科普日活動,安慶科技館、市青少年科教協(xié)會聯(lián)合舉辦“暢想未來,中秋國慶科幻畫比賽”。共征集作品235幅,其中10幅優(yōu)秀科幻畫采用直通車方式參加2021安慶市創(chuàng)新大賽的科幻畫評選。
三、利用網絡資源強化輔導員隊伍建設
“科創(chuàng)筑夢”云平臺已經正式上線,該平臺由中國科協(xié)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xié)會聯(lián)合打造,以“厚植沃土潤科學素質,立德樹人育強國英才”為目標,旨在建設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的中央廚房。
我們要在各個學校廣為宣傳,讓大部分科技輔導員都能在平臺上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板塊,引導學生開展科創(chuàng)活動,進行科創(chuàng)項目式學習,激發(fā)更廣大青少年好奇心、培育更多科技英才。
科普工作者要在眼光上領先他人一步,善于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及時調整步伐緊跟時代,為提升青少年科學素質而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