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小實驗 科普入人心——全國科普日活動走進社區(qū)
9月17日,在北京市朝陽區(qū)茉藜園社區(qū)舉行的“堅持科學發(fā)展,節(jié)約保護水資源”的科普日活動現(xiàn)場,一系列關(guān)于水資源合理利用的科普展板以及諸多的互動活動深深吸引了社區(qū)的群眾,尤其是孩子們。其中,最給力的要屬趣味水科學小實驗了。年逾七旬的科普志愿者李老師繪聲繪色的講解和表演讓孩子們在陣陣歡笑聲中學到了科普知識。
實驗一:液氮的作用
液氮的溫度為零下196攝氏度,用它來做科學實驗,孩子們的心里無不充滿了興奮和好奇。李老師告訴孩子們,周圍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就會變成肉眼可見的白色霧氣。為了證明這一點,李老師對著液氮呼氣能,一片霧氣立刻從瓶子上翻騰起來。孩子們紛紛舉手,想親身體會液氮的神奇所在。隨后,李老師又向同學們演示了“物體熱漲冷縮”的原理。他拿出了一對銅球和銅環(huán),銅球正好能穿過銅環(huán),然后將銅環(huán)放入液氮。五分鐘左右,李老師拿出銅環(huán),讓孩子們嘗試用力將銅球穿過銅環(huán),孩子們都做不到了。孩子們真真切切地體會了低溫使得金屬縮小的科學原理。最后,李老師拿出將一個裝滿水的氣球,詢問孩子們:如果將這個氣球放入液氮中,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呢?“會爆炸!”孩子們憑借直覺回答。李老師隨即用實驗告訴孩子們,水氣球放入液氮后并不會發(fā)生爆炸,里面的水竟然迅速地變成了冰球。孩子們由此了解到了熱傳遞的知識。

實驗二:口服液瓶握力器
李老師拿出一個裝滿水的大礦泉水瓶,里面倒扣著三個小小的口服液瓶,每個口服液瓶中保存著高度不等的空氣。李老師用力握住礦泉水瓶,孩子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原本漂浮在瓶口的口服液瓶一一沉到了瓶底。李老師一松手,沉到瓶底的口服液瓶又重新漂浮起來。在孩子們疑惑的時候,李老師緩緩道出了其中的原理:這是個構(gòu)造簡單的帕斯卡原理演示裝置,手握緊瓶子的力量會被水均勻地傳到到各個方向,隨著壓力的增加,漂浮的口服液瓶就會逐漸下沉。最后,李老師詳細地向孩子們介紹了握力器的制作方法。孩子們都聽得十分認真,并表示要回家親手制作和體驗。

實驗三:噴泉托球?qū)嶒?/strong>
李老師拿出了一個裝滿水的水壺,在水壺的頂端有一個尖嘴噴管。隨著李老師不斷地往壺中充氣,水流開始從噴管中噴出,像一個小小的噴泉。李老師在噴泉的頂端放了一個乒乓球。神奇的情景出現(xiàn)了,乒乓球仿佛被無形的力量束縛著,隨著噴泉或升或降,卻不會掉下來。原來,這是伯努利原理在發(fā)揮作用。

李老師講得生動有趣,孩子們聽得聚精會神。通過一個個科學小實驗,孩子們深深地體會到了科學的奇妙,原來科學就在我們身邊。